- 薛洪言:“助贷”模式是消金行业的发展趋势
- 2019年07月16日来源:腾讯财经
提要:近日,零壹财经专访了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他从产业链、风控、用户以及征信等维度对消费金融十年发展进行了总结分析和展望。同时,也就近几年消费金融行业新的商业模式和风控管理手段做了解读。
从2009年中国银监会颁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至今,消费金融已经发展十年。
十年来,24家消费金融公司先后成立。他们不仅丰富了我国的金融机构类型,促进了金融产品创新,而且为银行无法惠及的个人客户提供了新的可供选择的金融服务。
如何总结这十年?如何面向未来?为此,零壹财经·零壹智库策划了消费金融十周年专题访谈,邀请行业领袖、学者以及业内人士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从2009年~2019年,风风雨雨,消费金融走过十年之路。2016年~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近两年,消费金融公司马太效应显现,行业增速放缓,不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近日,零壹财经专访了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他从产业链、风控、用户以及征信等维度对消费金融十年发展进行了总结分析和展望。同时,也就近几年消费金融行业新的商业模式和风控管理手段做了解读。
他认为,整体上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政策方面整体是扶持的,未来发展也还有较大上升空间,但目前行业内结构性问题和局部问题突出,短期内会给行业发展带来一定变数。
从经营链条角度看,产业链分工趋于细化,流量方和科技解决方案提供方崛起,话语权越来越高。
在新商业模式方面,他提到“助贷”模式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从它兴起的初始原因来看,是资金与流量两者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的。随着近十年的流量入口趋于集中化,场景方流量富裕但资金匮乏,金融机构资金充足流量匮乏,相互取长补短便催生了助贷模式。助贷模式的背后,是产业链各方整合优势资源,为用户提供更优质金融服务,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以下为对话实录:
提问者|零壹财经
受访者|薛洪言
01十年发展
零壹财经:消费金融经历了十年发展,如何看待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薛洪言:在机遇方面,从消费金融行业数据来看当前处于快速增长的时期,在政策角度来看,与P2P和互联网众筹相比,政策层面以扶持为主,只是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角度,针对利率定价、催收以及校园贷等特定场景做了些限制。站在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消费金融是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手段,未来在政策上和发展空间上仍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在挑战方面,目前行业发展模式比较成熟,各个方面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从行业空间来看,整体居民杠杆率处于高位但仍有空间,问题是,消费金融发展的太急太快了,它的杠杆是加在了特定人群上,债务没有分散化,年轻人高杠杆的现象已经比较突出。高杠杆带来高风险,目前,这个风险还没有得到有效释放,之后在释放的过程中会对各家机构的不良率和业绩增速带来冲击。
所以,从行业整体看,局部问题和结构性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另外,行业还面临暴力催收、高利贷等问题。同时,还有资金流向问题,很多消费金融产品的资金可能没有流向消费金融领域,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增大行业面临的不确定性。
零壹财经:十年的发展我国消费金融产业链各环节形成怎样的分工?
薛洪言:从经营角度看,获客是从线下转为线上,风控手段从依赖抵质押物变为大数据建模。经营模式的变化,导致场景方、大数据服务商等第三方机构的崛起,产业链分工趋于细化。以前是一家独大,整个链条金融机构从头到尾都做,现在可能只负责其中的一两个环节。分工的细化让消费金融产业链上的各个参与方,都能发挥自身长处,汇集行业优质资源,以长补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某种意义上,消费金融产品的竞争已经进化为生态圈和开放平台的竞争。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
零壹财经:十年发展中,我们看到现在消费金融公司马太效应已经显现,您如何看待此效应?
薛洪言:马太效应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趋势背后原因是流量的集中化。就消费金融整个链条来看,资金是分散的,风控则是同质化的,本质上也是分散的,贷后等更不用说,只有场景是趋于集中化的。所以,消费金融的马太效应,本质上是由流量集中化引发的。就现阶段来看,流量集中化的趋势仍在加速,所以消费金融行业的马太效应也在加速,起码在未来三五年内很难看到大的改变和转机。
零壹财经:在风控和获客渠道方面,这十年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薛洪言:风控与获客渠道是相互制约、也是相互促进的。不同的获客渠道对风控手段有不同的要求,反过来会促进风控的进步;同样,风控水平的提升也可拓宽机构的获客渠道。行业发展初期,风控手段单一,客群也单一,获客集中于线下获客及企业白名单获客;此后,线上场景与线上风控相互促进,线上获客逐步成为主流的渠道,大数据风控成为主流的模式,客户边界不断外拓,行业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零壹财经:在用户方面,消费金融公司从成立至今整体用户结构有何变化?您认为用户结构是什么决定的?
薛洪言:从早期来看,消费金融客户群体比较优质,主要集中于央行征信群体,从特征上看,以青年白领、国企员工、公务员以及信用卡持卡人、购车群体、有房一族等为主。到2015年随着大数据风控的发展和反欺诈技术的提升,用户群体有比较大的下沉,突破了央行征信的限制,基本上互联网用户,都可能纳入这个范围。
零壹财经:从征信的角度看,过去十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取得了哪些进步?
薛洪言:目前,官方或持牌征信机构主要有两个,央行征信和百行征信,前者聚焦传统信贷数据,后者主要对接新金融机构数据。这是狭义的征信,如果看广义的征信,还包括各种提供风控解决方案的大数据服务商。
在风控方面,金融科技企业最大的贡献是开辟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风控模式,打开了消费金融的业务空间,直接催生了消费金融的行业风口。相比于传统消费金融模式,互联网消费金融聚焦于线上,使得传统的面签等风控手段失效,欺诈风险防控压力大增;同时,消费金融与场景密切融合,对于贷款审批的时效性提出很高要求,传统的风控手段不再适用。在这种行业背景下,大数据风控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应用中不断迭代进化,反过来促进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将消费金融行业的市场空间从之前的3亿征信人群扩充至9亿互联网用户,大大拓展了行业发展空间。
02商业模式新业态
零壹财经:“现金贷”的兴起,是我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2017年被监管紧急叫停后,这两年是否遏制了放贷规模?
薛洪言:现金贷新规之后,持牌机构和规模较大的助贷平台纷纷整改下架违规产品,市场环境明显进化。但是,违规的高利贷、714高炮仍然未能杜绝,因为市场需求还在。
现金贷新规之后,持牌机构的年化利率上限是36%,贷款产品的利率分布,在36%处出现断崖,但借款人的风险分布是连续的,年化成本在36%以上的借款人客观存在,他们的借款需求无法在持牌机构得到满足,就会转向非法高利贷平台,这是现金贷新规一年之后,央视315仍对泛滥的714平台予以曝光的重要原因。执法力度的加强,压缩了高利贷的生存空间,但这类业务很难从根本上杜绝。
零壹财经:P2P头部机构转向消费金融“助贷”,这种趋势发展之后,是否会加剧行业的竞争,未来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薛洪言:不会的,P2P也在做资产端和消费贷款,转型更多体现在资金端,从C端出借人资金转向B端机构资金;资产端仍然延续现状,竞争压力并没有提升。相反,随着P2P批量退出,资产端供给会下降,竞争压力会趋缓。
零壹财经:消费金融“助贷”模式是否作为风险共担的一种创新,谁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
薛洪言:助贷模式并非风险共担层面的创新,开始的时候它只是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拓展机构资金的一种模式。合作伊始,机构资金是纯粹的资金方,想赚无风险收益;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也只是把金融机构当作资金方看待,没打算让它们去承担风险,所以才会有兜底安排,给资金方吃定心丸。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金融机构虽只做资金方,却是名义的放贷机构。后来,在合规要求下,不允许金融机构将核心风控外包给助贷机构,即助贷机构不得兜底,慢慢地,纯粹的资金方越来越少见,金融机构也可以承担部分风险,通过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风险保证金制度等缓释手段,实现了风险在不同机构间的分散。
从“助贷”模式兴起原因看,可以说是资金与流量两者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的。一方面,从背靠流量场景的机构来看,它们“流量过剩”,自己的资金不能完全消化,所以要用“助贷”的方式将这些流量分发给其他金融机构;另一方面,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它们有大量的富裕资金,苦于没有用户,二者一拍即合,这才有了助贷模式。
零壹财经:这两年兴起的“联合贷款”业务,是否属于消费金融“助贷”发展模式?
薛洪言:在实践层面,助贷与联合贷款两个概念多有混淆,在监管层面,对二者有着明确的概念区分,助贷指非持牌机构与持牌机构的合作,监管重点在于明确助贷机构的合规边界,要求助贷机构不准触碰资金发放、风险承担等金融核心业务;联合贷款指持牌机构之间的合作,监管重心在于规范持牌机构间的合作行为,尤其强调不得借联合贷款进行监管套利,如借联合贷款实现跨区域经营等。但由于助贷和联合贷款发挥的效果、产生的副作用相差不大,实践层面银行与非持牌机构的助贷、与持牌机构的联合贷款通常是混在一起,监管对助贷和联合贷款的规制,通常也是一并处理的。
零壹财经:信用卡代偿这种细分领域的业态创新,过去几年也带来了赴港上市热潮,它的发展空间如何?
薛洪言:信用卡代偿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场景——账单偿还,这几年信用卡市场发展较快,因此这个领域也迎来了快速增长。但从体量上看,属于小场景,对消费金融行业影响有限。从未来发展空间看,这个业务有自己的风险。
一是属性风险。信用卡代偿,代偿的是持卡人的消费账单,从这个角度,信用卡代偿是典型的消费金融;而站在发卡行角度,消费账单属于应偿贷款,信用卡代偿则是一种非典型的以贷还贷。消费金融,政策层面是鼓励的;以贷还贷,政策层面是严禁的。如何定性,事关重大。
二是业务风险。正常情况下,信用卡代偿解决的是持卡人的短期流动性问题,此时,业务模式是可持续的;而在特定情况下,信用卡代偿会成为持卡人化解不良风险的工具,以维持表面上的良好征信,此时,信用卡代偿便存在“接盘侠”的风险。在过度发卡、过度负债的行业环境里,后者的风险正越来越大。
03风控管理革新
零壹财经:现阶段消费金融已形成的增信机制有哪些?消费金融公司在引进增信机构之后,出现贷款逾期和不良贷款,各个参与主体需要承担哪些风险?
薛洪言:比较主流的是引入保险机构或第三方担保机构,各方根据合同约定承担相应风险即可。不过从行业角度来看,第三方增信并非消费金融主流模式,只有一些大额消费贷可能用得到,一般的消费金融产品,都是信用贷款,基于大数据进行风控,金额也小,不涉及三方增信问题。
零壹财经: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消费金融业务的征信环节,有哪些实践应用?
薛洪言:区块链技术在消费金融行业已经有比较多的应用,比如联合贷款领域借助区块链实现信息共享;反欺诈领域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黑名单共享;以及ABS过程中基于区块链降低各方信任成本,提高业务效率等等。不过,整体上看,区块链的应用仍处于试点阶段,是一种局部尝试,短期内还很难对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带来大的影响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