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坞城街道南中环社区保利东郡小区,一处以“城市会客厅”为主题的共享空间像一根温暖的丝线,将分散的邻里情谊串联成网,让“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重新焕发生机。
一老一小“双托底” 共享空间里的民生温度
清晨,在“银发驿站”的红木桌旁,老人们陆续围坐,健康监测角的志愿者小王已经摆好血压仪:“李叔,先量个血压,您昨天说头晕,今儿可得多注意。”午后的“童趣天地”里,退休教师周阿姨正讲着《三只小猪》的故事,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旁边的手工桌上,大学生志愿者小林正教孩子们用废纸箱做城堡,几位家长则在隔壁沙发区聊得火热:“我家孩子最近总挑食,你家那招‘彩虹餐盘’真管用?”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共享空间上演。
社区负责人说:“我们走访时发现,老人最怕孤独,孩子缺个安全玩耍的地方。所以特意划分了银发驿站、童趣天地等区域,还链接了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等资源,就是想让这里成为‘一老一小’的幸福港湾。”
多元参与“齐发力” 共建共治的活力密码
“小张,这书架螺丝松了,我找工具拧紧啦!”退休干部张阿姨在书架旁忙碌。在共享空间的成长中,居民们从最初的使用者,变成了如今的建设者,这种转变源于社区搭建的“共建共治”平台。“共建理事会”每月召开碰头会,辖区超市老板主动提出为老人提供优惠食材,物业公司免费检修空间电路,社会组织带来专业的养老服务课程。年轻妈妈们组建的“巧手妈妈团”,上个月的亲子市集卖出300多件手工艺品,收入全部用于添置儿童绘本。在共享空间的“议事角”,一张贴满便签的白板格外醒目,“建议增加放大镜”“希望周末开放到晚上八点”,这种“大家事大家管”的模式,让共享空间从“社区管理”变成了“共同家园”。
长效运行“有妙招” 持续升温的温暖承诺
为让共享空间走得更远,社区建立了“网格员巡查+志愿者维护”机制,每周检查设施,每月盘点物资,每季度更新服务清单。针对老人送餐、儿童托管等高频需求,社区还协调了公益岗位人员专职负责。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服务始终“零门槛”。独居老人刘奶奶行动不便,总能收到志愿者送来的热乎饭菜;单亲妈妈王女士加班时,孩子可以在“童趣天地”待到晚上七点。这些细节背后,是社区用真心换真心的坚持。
从满足需求到凝聚人心,共享空间已超越物理场所的意义,成为社区治理的新载体。在这里,老人有所乐,孩子有所托,邻里有交流,各方有参与,生动诠释了“共享”的真谛。随着长效机制的不断完善,这个充满温度的空间,必将持续传递温暖,成为社区最亮丽的民生底色。
为强化信息写作能力,提升信息稿件质量,全面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高素质信息写作队伍,8月29日,区执法大队组织召开写作信息专题培训,培训特邀区委办信息室柴通同志围绕日常公文写作规范和党委信息工作两大核心领域开展授课...【详细】
为强化对快递外卖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政治引领与关心关怀,坞城街道并南一社区持续升级党群服务阵地,优化服务供给,精心打造首个暖“新”之家。这个充满温情的空间,让奔波在路上的新就业群体在忙碌间隙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详细】
为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迎泽区柳巷街道海东社区党委组织先进党员开展“安全守护”“环境整治”“自治管理”“环境清理”等系列志愿活动,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切实解决群众“家门口”的难题。老...【详细】